为什么要读懂中国?
过去的一周,发生了几件和“中国”有关的事。
▲ 特朗普访问中国,他在观看了京剧表演之后,不仅发了推文,还特意更换了封面。有人评论说,这是给中国京剧做了“价值十亿”的广告。
其一,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故宫迎接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他们在宝蕴楼茶叙,特朗普拿出平板电脑,展示外孙女学中文的视频;他们在三大殿合影,在畅音阁观看《美猴王》《贵妃醉酒》和《梨园春苗》;他们还在体验了一把“我在故宫修文物”,完成了装裱“托画心”的环节。
其二,时代周刊封面主题是四个汉字:《中国赢了》。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而无论是“中国赢了”,还是“china won”,都清晰地表明了一个论断:从这个时刻开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两件事情有什么感想,而我,却想起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所经历的另一件小事。
那是法国著名的哲学教授奥斯卡先生来中国的一场小型学术交流活动,身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的奥斯卡,是应用哲学的大师,去过几十个国家讲学、交流。
刚开始,他就说他来中国是客人,中国是主人;外国人是少数,中国人是多数,所以他希望大家讲中文,他还说中文很美妙,他希望多听一些。
后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儿,还是用英文提问。奥斯卡就说,“你的问题难倒非用英文提出吗?”女孩儿说,“是的,我在国外上学,中文表达不出来”。
奥斯卡说,“在中国讲英文不会显得你高级,和一般的中国人有不同。你身为中国人,应该尽量尝试着用中文说。”
女孩儿又说,“我不是中国国籍”。奥斯卡说,“我不管你的国籍是哪里,在我的眼里,你是华人,就是‘中国人’。你首先应该尊敬的不是我,而是你的同胞。”
说实话,作为英语不好的我,坐在一边旁观的时候,还真是挺有一种“讲中文”的自豪感的——尤其是,我听到那个女孩儿的中文其实很好,只是不屑于说而已。
后面,奥斯卡在交流中,更是多次讲到老子、《道德经》、禅宗,可惜的是,每次他讲到一个细节,问有多少人了解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没有听过。
所以,当看到特朗普夫妇很专心地在体验中国书画装裱工艺中“托画心”的工艺时,我就想到了那位在外国人面前耻于讲中文的女孩儿——我们有太多的时间、机会,去了解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了。可是,我们又有谁了解、谁在乎“托画心”是什么呢?
我忽然想到,会不会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会发生对中国现状的“方便面现象”?
什么是方便面现象呢?就是现在大城市的家庭里都不会以给孩子吃方便面、喝软饮料为荣。可是,当我们去到一些偏远的乡村,乡亲们把我们当作贵宾的时候,反而会拿出他们认为特别珍惜的方便面,来款待我们的孩子。而我们的眼睛呢,看到的却是他们认为不值钱拿不出手的有机蔬菜和水果。
在对中国的了解上,当全世界的人,都开始重视中国、尊重中国、研究中国、热爱中国的时候,而我们中国不少孩子,却崇尚从小上国际幼儿园、国际学校,在家里父母也和孩子说英文,生活中也远离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从而产生了很鲜明的“墙外开花”的倒挂现象。
对中国的了解,可不是吃一袋方便面那么简单。
因为我们的孩子,无论他们以后拿什么样的国籍,和哪国人结婚,在哪个国家生活,说什么样的语言,为哪个跨国公司工作……他都注定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他和这个生他养他的拥有五千年延绵不断的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结。
那么,我们的孩子,在今天,了解我们生活的中国,读懂我们当下的中国,就特别的迫切了。
可是,我想,还是会有很多家长问,有必要专门让孩子去读懂中国吗?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血脉
所以我们要读懂中国。
我有一个朋友,作为出生在纽约的第二代美国移民,是个典型的香蕉人——外黄内白。她从小都以身为一个美国人为骄傲,这当然是很正常的。
可是,到了成年之后,虽然她说着一口正宗的英语,上的是美国的大学,工作也在美国的企业。但是,无论她是事业还是生活,总会被华裔的身份所困扰——比如公司就会因为她是华裔,而考虑是不是要派她开辟中国市场等等。
后来,她干脆回到北京寻根。刚回来的时候挺亲切的,因为目之所及都是和她在外貌上一样的同类人。可是,一说话、一办事,问题就又来了,她纯粹的美式思维又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有一段时间,她半年纽约半年北京地生活着,说自己都快为此精神抑郁了。
我刚刚看完了毛姆的一本小说《圣诞假日》,里面讲了一位生活在巴黎的俄罗斯后裔,对自己祖国和文化的情感。有一段话,是她对一位英国人讲的:
你是一个有祖国有家庭的人,有人爱你。你们的生活方式相同。就算你们互不相识也能互相理解。你怎么能够知道一个无所归属的人的感受呢?
所以,我经常想到,我们的孩子以后肯定是生活在全球村的,他们注定要接触到不同的国家,文化,语言,生活……那么,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文化血脉呢?
我想,每个人,无论是什么样的肤色、种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获得多少的财富,生活在哪里,拥有哪个国家的国籍,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血脉”。
有了这个“根”,你可以生活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但是,你的内心会很“踏实”,你也拥有纯粹属于你自己的“源头”。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血脉呢?这么大的一个词,该怎样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感受得到呢?
其实很简单,你不妨问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生病了最想吃什么东西;
2. 骂人的时候脱口而出的语言;
3. 一个音符、一个字就会让你落泪的音乐和故事;
4. 你一眼就不仅知道好,还知道美的建筑或物件;
5. 一些他们说上半句你就知道下半句的人;
6. 你可以批评但别人不能蔑视的地方;
7. 做梦的时候会经常梦到的场景;
8. 有了人生成就最想让谁知道。
再说一个具体一点儿的例子吧。
前年,我们全家去希腊旅行。到了雅典之后,自然要去看希腊的神庙,那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璀璨的明珠,之前在图片和影视中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而且,我们去之前还做了很多的功课——甚至还自己翻译了几首希腊的诗歌。
当真正地来到神庙的跟前,说实话,的确是很宏伟壮观,我们也很震撼。但是,心底就是没有用上那种被共振的感觉。也就是说,我知道这个神庙对于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却不知道这个神庙对我个人意味着什么,它和我没有情感的联结。
而在北京,只要是天气允许,几乎每天早上我们送了小丸子上学之后,都会骑车去日坛公园跑步,至今已经五年多了。可以说,整个公园的角角落落、花花草草、亭台楼阁、小桥石径……早就熟悉得很了。
但是,每一个季节,甚至每一天,我看到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情绪。无论是春天怒放的桃花、牡丹,夏季的荷花,秋天的银杏,冬天的冰雪……每一天的变化,我都是百看不厌——不用解说,不用研究,我一路走过就能天然地感受到。
已经历经几百年的红墙绿瓦,斑驳陆离,就是有一种独特的美;甚至就是那一棵柳树垂下的枝条,本身就是一首首的诗词歌赋。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类似的场景中体会到我的感受,那就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血脉。当然,我也相信,希腊人看到他们的神庙,也会有万千滋味在心头——而那,就是他们的文化血脉。
▲ 这是小丸子在日坛公园的围墙前的照片。这种朱红的颜色,这种水墨枝条的美感,是每个中国人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得到的。
所以,我想我们的孩子,在他们未来生活的世界里,要有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血脉: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对自己历史的热爱、文化的热爱、传统的热爱、生活的热爱,是别人尊重你的基础。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哲学、历史、美食等等的了解,就是你与生俱来的价值和财富。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会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化血脉而心有所属,无论人生跌宕起伏,总会因为这个血脉而知道自己是谁。
所以啊,我们要拥有中国的血脉,就不能靠国际学校里外籍的语文老师来给我们讲,我们要用中国的方式,去了解中国,去寻找自己的文化血脉。
每个人都要知道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所以我们要读懂中国
正如时代周刊的专题所言——中国赢了。可是,我想问几个问题,就是: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在哪方面赢了;究竟赢了谁,什么时候赢的;还有,我们中国是怎么赢的?
对不起,这些问题挺宏观挺专业的,要回答起来的确很难——我自己当然也不知道答案。
不过,我觉得我们身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至少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国家啊,它的样貌、性格、习惯、品格、成绩……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了解吗?
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去寻找一个公认的正确的答案,而是为每个家长提供一个思路,寻找自己的理解。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仅仅代表我自己,聊聊我的体会。
第一个是不会有人把我当日本人了。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出国采访,是去法国。在巴黎塞纳河的游船上,那是游客去巴黎的必选项目之一,我们上船的时候就有服务员跟我们打招呼,“扣你其哇”——原来,把我们当作日本人了——我们就大声回答,“你好”。
那些年,我们总遇到把中国人当作日本人的误会。而且,在机场、酒店、景点等等地方,你所看到的也都是英文、日本的标示。
这几年来,我们带着孩子去旅行,再去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地方,很多机场、酒店已经普遍有了中文标示,很多餐厅甚至也有了中文菜单。
而且,在很多国家都遇到和我们练口语说中文的大人、孩子。甚至,有一次我们去到希腊的一个小岛上,都能够遇到和我们用中文打招呼的路人,还很热情地跟我们祝福“猴年,快乐!”
▲ 在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市场,一位店主非要拉着我们合影,还特意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的名字是“周润发”。我们问他为什么起这个中文名,他说这个名字中国人都知道,好记。
第二个是中国人有钱了。
说实话,我们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堪称奇迹。
我刚出国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年更是感受愈深。我记得第一次去英国的时候,觉得英镑真贵啊,很舍不得用几英镑去买张地铁票、矿泉水,一折算就是好几十块人民币呢。
渐渐的,好像没有特别的感觉了。又渐渐的,感觉出国买东西挺划算的了。这也就是在十年间的变化。
我在媒体工作的时候,曾经每年都会去瑞士的巴塞尔钟表展报道。我就看着每年关于中国的设计元素都会增加一些。而实际的情况呢,以瑞士手表、欧美汽车、法国时尚品牌的销量而言,很多都已经是全球第一、第二的地位了。
而我作为中国的记者,在国外越来越被重视了,无论是采访的时间、被采访人的级别,往往都是排第一级别的。这往往招到同行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同行的嫉妒,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的缘故。
第三个是外国人来中国专门坐高铁了。
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我还是对纽约地铁的破旧大吃了一惊。
要知道,那个时候,广州的地铁的自动化、干净整洁,几乎超过纽约几十年。换句话说,中国真的是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做了其他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事情。
中国有高铁之前,很多中国人去日本都会专门去体验一下新干线,那个时候,我去日本的时候也专门去坐过。可是,马上我们中国就有自己的高铁了,而且,比日本的更快、更稳。
坐惯了高铁之后,有一次我们在欧洲坐长途火车,上去之后总觉得不太对劲儿,仔细一琢磨,无论是稳定性还是舒适度,都没法儿跟中国高铁相比较。也难怪有很多外国人,包括元首级别的人,来中国都会去专门坐高铁了。
第四个是国外也可以用支付宝了。
几年前,我所在的杂志社开选题会,有记者提出,中国手机的更换率可谓世界第一,很多欧洲人还在用我们几年前的款式呢。而中国手机也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之后,在很多领域都领先全球。
的确,好像中国通过手机这个小小的东西,实现了很多的超越。尤其是支付手段,这两年在中国真的可以一个月只拿手机就可以生活了——就算到了很偏远的地方,都可以手机支付。而且,支付宝等也都已经开始在国外可以使用了。
这个看似小小的创举,让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惊叹不已,而我们中国的游客,到了国外也会发出真实的感想,“你们这里居然还不能用手机支付?”
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可以通过千千万万个小的窗口体现出来。作为家长,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关注这些窗口,通过这些窗口,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再来看看中国。
知道中国在历史中的位置
所以我们要读懂中国
中国的历史有几千年,中国辉煌过、也落寞过,那么,今天的中国,处于她自己的什么时期?
大约一百多年前,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说当时的中国是“三千年未遇之变局”,那么,21世纪初的中国,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洪流之中?
我同样不能回答如此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生活中感受到这股巨大的洪流给我们带来的气息。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缩影的人生故事,来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
第一个故事:早出国十年,错过了黄金时期
在加拿大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十几年前移民到那里的一位朋友。他早年在广州发展,自己创立了一家地产营销的公司,公司做得不错,他也早早功成名就。于是,转让了公司,移民到加拿大享受人生了。
不过,刚刚中年的他,这几年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就是过去都是一旦移民就呆下来了,然后一代一代留在那里了。而这几年呢,还是有移民来的中国人,但是,也有已经移民几年甚至刚刚办好移民的中国人,回国工作和生活的。还有呢,就是生在国外的第二代的孩子,也有以华人身份回国工作生活的。
他感慨说,十几年前他在广州卖了几所房子来到加拿大。现在回头一看,如果那些房子留到今天,升值的钱可是比他现在在加拿大要挣得多。最后,他总结到,如果要享受生活,那国外还真是不错,但要是讲做事情,还真是现在的中国要更好!
第二个故事: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无独有偶。我有一位朋友,是从事了很多年留学领域工作的。他跟我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加,人才的流动有一个规律:
最早的时候,是大量出去,基本不回来;
然后是大量出去,很少人回来;
再然后是大量出去,大量回来;
最后是少量出去,基本都回来。
他说,我们中国已经经历了第一、二个阶段,处于第三个“大量出去、大量回来”的阶段。
具体反映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他说,之前很多都是选当地稀缺的,容易留下来的专业,比如男性选IT,女性选会计,是最常见的。而现在呢,很多人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是要回来的了,他们选专业的时候,就选自己在中国用得着的,学完之后,就回国使用的。
当然了,随着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以后也会出现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的现象。
▲ 我曾经代表童书妈妈应意大利教育部门的邀请,前往意大利采访。在意大利接触到很多90后的留学生,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及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第三个故事:有钱了,会更关注原创文化
我另一个朋友,是从事电影工作的,她告诉我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国产电影最近几年的崛起。我说,当然有啦,这些年的票房纪录都是华语电影创造的。
她说,文化消费其实是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美金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所创造的文化。
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期香港是没有原创音乐的,大家听的都是英文歌、日文歌。后来,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开始对本土文化有了自信力。于是,以许冠杰为代表的用粤语演唱的歌手出现了,刚开始大家都觉得用方言演唱歌曲特别没有档次,但迅速地成为了香港文化的主流。同时,香港电影的蓬勃发展时期也随之到来了。
中国大陆也是如此,刚开始大家都去追捧好莱坞大片,国产电影一片惨淡。但是,变化同样很快到来,本土文化的自信力也出现了,本土电影、演出迅速取代了国外的文化,成为了社会主流。
曾经大家都追捧的是图兰朵的演出,现在可能是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曾经万人空巷去看的是《泰塔尼克号》,现在1.5亿人去看的电影是《战狼2》。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也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到来的。
我们的孩子
读懂了中国有什么用呢?
是的,一个拥有了自己文化血脉的中国孩子,知道了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也知道了当下的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位置,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呢?
这么说吧,这样的一个孩子,就可以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奋斗的目标在哪里,幸福生活的地方在哪里?
我们经常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我们去读懂当下的中国,就知道了中国的浪潮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可以在这个大浪潮中怎样抉择。
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同时,她还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国家,还是拥有从来没有断裂文化的国家。
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一旦她真正地开始跑起来,那么,我们都知道,质量乘以速度之后,她所具有的力量会有多大。
同样地,我们也知道,她快速奔跑起来之后,将会影响到范围有多广,时间有多长,程度有多深。
如果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头睡着的狮子,那么,我们现在 52 37589 52 19705 0 0 1232 0 0:00:30 0:00:15 0:00:15 4131 52 37589 52 19705 0 0 1160 0 0:00:32 0:00:16 0:00:16 4131所处的时代就是狮子已然觉醒的时代。
如果有人把黄皮肤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蔓延比喻为“黄色的浪潮”,那么,这个大潮已经遍布全球。
有人说,你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中国文化历史的价值,在世界上的影响,还有自己的力量,那么,中国所拥有的问题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这正是我最想表达的一点。
我们爱一个人,并不是一见钟情就可以情定终身,而是要了解这个人所有的优点缺点个性性格之后,做出影响一生的承诺。
我们作为中国人,也并不是只看到中国强盛美丽的一面,而是也要去了解带给我们荣耀的那些文化历史经济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要在知晓着所有真实的一切之后,还拥有对中国的热爱,我称之为真正的了解,真正的读懂,真正的热爱。
好像我们小时候,无论家境多么贫寒,父母的职业多么平凡,平时还有一些争执和吵闹。但是,当一个家境很富有的人告诉你,希望你离开父母,去给他当儿子女儿的时候,我们都会拒绝。那是因为生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那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血脉。
所以,以上的这些,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孩子,注定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烙印的人,他未来的事业的发展,也注定会和中国有关,更不用说他的生活,会和中国有着割舍不了的关系。
▲ 小丸子在家里写毛笔字,我们并没有让她描红和写米字格。那天晚上,她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亦乐乎。
那么,从时代趋势上来说,未来几十年肯定是中国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成年之后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基因,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比一个了解西方但很少了解中国的中国人,在未来更加有价值。
那么,从个人发展上来说,未来的几十年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机会在中国。现在人才的流动趋势是大量出去大量回来的时期,以后将是少量出去大量回来的时期。未来的几十年,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机会,可能就是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想来中国工作。
我们的孩子,如果现在还是为了移民而留学,选择国外需要的专业去学习,那么,他以后想回国工作可能更加困难。
那么,从语言能力上来说,未来几十年将是汉语热潮的时期。我们当然要好好学习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但是,我们更要知道,一个人的母语更加重要,我们作为中国人可以用中文作为母语,不仅很重要还很幸运。
我们的孩子,更要好好学好中文,这将是身为中国人最具价值的能力之一。
那么,从文化生活上来说,未来几十年会是中国输出文化的时期。我们的孩子现在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很有必要,那是他们作为世界人的一部分。但是,同时他们更应该做的,是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因为有一天,世界上会随着中国的影响而接受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
我们的孩子,会喝中国茶、做中国菜、写中国字,可以说,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有可能成为事业的基础。
我们的孩子
应该怎样读懂中国?
我们刚刚开始做童书妈妈的时候,有一位合作的插画作者,当时是一位在美国读艺术的研究生。
她刚到美国的时候,要选择自己某个课程的方向,她就和老师一起商量雕塑、油画、装置等等领域。老师就跟她说,这些都是西方的艺术形式,西方的孩子从小在生活中就接触这些,你要想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很难,不如你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感动过你的艺术形式?
于是,她就想到家里奶奶会做一些衣服的纹饰,很美。老师看了之后,非常惊叹,就让她以此为基础,做现代的设计。老师说,这种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这是任何西方的老师都无法做到的。
后来,她就沉醉于中国古代生活配饰艺术的研究,全世界寻访中国古代配饰的物件,从美国退学回国创业了。
当我们提出“读懂中国”的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现代思维,来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所接触的生活来读懂中国。
当我们决定以广州为读懂中国的第一站的时候,我们邀请了30多位在广州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他们从建筑、历史、地理、植物、经济、语言、城市精神、传统风俗等等角度,来为家长和孩子如何读懂广州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这次智慧振荡之后,我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情。也在此把我们是如何理解读懂中国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 孩子们在一起,不是去度假,不是去享乐,而是在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中不断体验、不断思考、不断挑战。要想读懂中国,肯定不是轻松的事情,但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我们应该去读懂,而不是去学习
切不能又变成一个学习知识的培训班,那只是让孩子多填塞了一些名词和数字而已。对于如何通过一个城市,生活的社区,去把中国文化在某个具体地方的呈现,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思考。读,是手段,懂,才是目的。
要深入血脉,而不是记忆背诵
我们并不是要孩子会背诵多少关于季节、地理、人文的一些诗词歌赋。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创作的内在情感和动力。他们再看到任何中国文化的东西,都会引发他们同样的感受。
要有现代思维,而不是传统复古
很多时候,一味的复古,一味的把古代的东西不加甄别、进化地呈现出来,其实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不了解、不科学。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是用现代的思维去看待传统,汲取其中的精华。
要有真实改变,而不是泛泛而谈
说起读懂,我们并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之上,不是就虚化的话题停留在虚化的结论之上。我们会提出当下尖锐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智慧直接去影响现状。
要有实际输出,而不是纸上谈兵
看看博物馆、参观下历史建筑,这些都会让读懂的层面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我们会让孩子们切实地作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他们视角和特性的输出作品。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在有趣的任务中加深理解。
好了,今天实在是忍不住啰嗦了这么多。希望对家长和孩子们,能够有一点儿用处。
作者简介: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